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群体特征与思想现状:流动时代的“新产业大军”
在三湘大地的街巷阡陌与高速路网间,每天活跃着数以十万计的货车司机与快递小哥。这些依托平台经济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,承担着全省超七成的货运量和日均千万级的快递处理量,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“城市摆渡人”。然而,他们普遍面临“三低三难”困境:薪资水平普遍低于传统行业平均水平,社会保障覆盖率不足三成,职业尊严感较弱;权益维护渠道不畅、城市融入存在壁垒、组织归属感较为淡薄。
思想层面,劳动者对政策的认知度与参与度有待提升,部分劳动者因劳动关系松散,对政治参与缺乏主动意识。
工会政策实践:从“柴米油盐”到“精神家园”的双重建构
(一)暖心政策织密权益保障网
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现实需求,各级工会推出系列政策举措,在劳动报酬、社会保障、职业发展等领域持续发力。在劳动报酬方面,多地推动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,遏制“以罚代管”现象,部分地区快递员月均工资实现明显增长。社会保障上,鼓励灵活参保,扩大意外险覆盖范围,全省数千个“户外劳动者驿站”成为温暖地标,提供充电、休息、应急帮扶等贴心服务,惠及数十万从业者。
职业发展通道亦在不断拓宽。工会组织职业技能竞赛、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,选拔技术骨干,提供技能培训与晋升指导,助力劳动者提升职业能力,不少从业者通过这些平台实现了技能等级的跨越,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(二)典型选树点亮职业荣光
各地通过“最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”等评选活动,树立优秀典型,发挥榜样示范效应。特别是疫情期间,不少坚守岗位保障物资运输的货车司机、快递员获得表彰,他们的事迹通过媒体广泛传播,激发了同行的职业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。一些地方打造的“劳动者驿站”等实体空间,不仅解决实际需求,更通过宣传标语、事迹展示等营造尊重劳动的氛围,让从业者感受到“城市建设者”的价值与尊严。
这些政策举措形成“物质保障+精神激励”的双重驱动,有效提升了劳动者对工会的认同感。数据显示,近年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会员数量显著增长,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,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主动向工会靠拢。
思想政治引领的深化路径:在三湘大地上构筑“精神共同体”
(一)创新组织覆盖,夯实引领根基
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流动性强的特点,工会创新建会模式,通过“重点建、行业建、兜底建”等方式,扩大组织覆盖面。线上依托“互联网+工会”平台,实现线上入会、政策咨询等功能,让劳动者便捷地找到“组织娘家”;线下在物流园区、快递网点等聚集地设立流动服务站、司机之家等,将服务送到劳动者身边,增强他们对工会的信任感与归属感。
(二)深化权益保障,增强制度认同
推动地方立法与行业规范建设,明确平台企业与劳动者的权责关系,从制度层面保障从业者的合法权益。建立常态化的诉求反馈机制,通过走访调研、满意度调查等动态了解劳动者需求,及时调整政策重点。例如,针对货车司机反映的休息难、如厕难,快递员关注的充电安全、派费透明等问题,相关部门与工会协同发力,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,切实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。
(三)注重情感联结,培育阶级意识
充分挖掘湖南丰富的红色工运资源,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、水口山工人罢工等历史事件,通过“工运讲堂”“红色走访”等活动,将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劳动者日常,增强其历史使命感与阶级认同感。组织劳动竞赛、集体生日会、心理辅导等社群活动,为分散的劳动者搭建交流平台,培育“劳动共同体”意识,让他们在城市中找到情感归属。
(四)构建话语体系,提升政治参与
利用短视频、直播等新媒体形式,讲述劳动者自己的故事,展现新就业形态群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,让社会听见他们的声音。拓宽政治参与渠道,推荐优秀劳动者担任“两代表一委员”,让基层诉求直达政策制定层面,推动形成“劳动者参与政策、政策服务劳动者”的良性互动,进一步激发从业者的主人翁意识。
结语:在新时代工运中书写新答卷
思想政治引领的终极意义,是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在组织的怀抱中找到归属感,在国家发展的蓝图中看见自身价值,在“咱们工人有力量”的合唱中,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湖南的磅礴力量。
当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奔波在高速公路、穿梭于街巷楼宇,他们的车轮与脚步串联起城乡发展的脉搏,也为新时代工会工作提出了全新命题:即如何让这群“数字时代的产业新军”在奔波劳顿中找到组织的温暖?如何让他们在职业尊严的提升中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“主人翁”?答好这道题,新时代的工会要以心换心、以情暖情,让工会真正成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想得起、找得到、靠得住的“温暖娘家”,让三湘大地的每一份辛勤付出,都能在工运事业的长河中激起动人的浪花!